【学术会议】“全球视野中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思想与道路”青年创新团队研讨会暨“中南经济史学研究”工作坊(第1期)成功举办

发布者:陈思琳发布时间:2025-05-16浏览次数:64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中的企业史研究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于2025510日在文泉楼南206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3118云顶集团主办,3118云顶集团“全球视野中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思想与道路”青年创新团队承办,是“中南经济史学研究”工作坊第1期活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陈争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学军研究员和高超群研究员,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林枫教授,中央财经大学3118云顶集团兰日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袁为鹏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林立强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严鹏教授,3118云顶集团邹进文教授、常明明教授、宋丽智教授、瞿商教授、朱华雄教授、杨祖义教授、张连辉教授、向新老师、陈国涛老师、牛浩老师、李萌老师以及经济史学系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3118云顶集团副院长宋丽智教授主持。宋丽智教授代表3118云顶集团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上半场研讨由林枫教授主持,陈争平教授、李晓教授、高超群研究员、赵学军研究员、兰日旭教授先后发表演讲。

陈争平教授以“近代大生企业SC组合刍议”为题,采用比较研究和SC组合(制度——文化组合)方法,对清末民初大生企业发展史进行了分析。陈争平教授系统梳理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企业SC组合的演变主线,将洋务派官僚与张謇有关新式工业思想本源相比较,并介绍了大生企业SC组合建设的主要内容,最后将大生企业与汉冶萍公司进行比较研究。陈争平教授认为,张謇的实践深刻诠释了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应当既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如“仁者爱人”、“天地之大德曰生”及“和合思想”等),又要吸收外来先进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和科技,实现“道器相融”,突破僵化“体用”二分法。

评议人袁为鹏教授认为,陈争平教授的研究突破了传统企业史单纯依赖史料堆砌的局限,将产业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与制度经济学相结合,为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示。袁为鹏教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对SC组合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大生企业初创期与发展期,可进一步探讨大生企业后期的困境是否与其责任和盈利目标间的冲突相关。二是引入有关企业绩效数据(如离职率等)与制度文化指标的量化分析。三是可将大生模式与东亚其他企业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李晓教授以“发展经济何以需要发挥企业家作用:从坎蒂隆到熊彼特的‘企业家—经济发展’理论谱系评析”为题,探讨了发展经济为何需要发挥企业家作用的问题。他系统梳理了从坎蒂隆到熊彼特的“企业家—经济发展”理论谱系,认为企业家职能是生产性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辩证统一,企业家创新是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生成机制。在中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要素驱动高速增长转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尤其需要激发企业家的活力和创造力。

评议人严鹏教授认为,李晓教授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贡献上,李晓教授的研究弥补了经济思想史以往研究不足,其对企业家理论流变的梳理在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并未获得关注,因此未被纳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体系。同时,李晓教授通过比较多位经济学家建构的“企业家—经济发展”逻辑图式,清晰展现了各种理论的差异与联系。

高超群研究员以“国家与企业——试谈在企业史研究中如何突破断代界限”为题,呈现了历史上国企与民企、财政税收与企业、国家与产权等不同关系间的周期性变化现象,并基于其周期性、共通性特点,思考了企业史研究突破断代界限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超群研究员指出,突破时代界限,从历史变迁角度对上述现象的解释不仅可能拓宽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进而贡献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而且也可能修正学界已有认识。

评议人陈争平教授结合高超群研究员的主题探讨了历史上商会、会馆等第三方在政府和企业间的沟通协调作用。陈争平教授认为除从产权角度研究国家和企业关系外,还应考虑企业文化、内部关系及资本构成等多种因素。

赵学军研究员以“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史研究的多个维度——以‘156项’建设项目研究为例”做了汇报。赵学军研究员首先讨论了国有企业的角色、目标、经济特性,然后介绍了“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进展,阐释了工业化、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国有经济、国家治理、区域经济、金融、国有企业自身发展与改革等研究国有企业的多个维度,最后简要介绍了“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研究的主要问题。

评议人常明明教授认为对国有企业研究的分析视角除宏观层面外,亦可延伸至微观维度,涵盖企业运行机制、管理制度与盈利模式等方面。

兰日旭教授以“企业融资行为选择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存在差异?——基于近代中西比较视角”为题,探讨了中西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下,近代中西股份制企业的融资行为选择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在融资形式选择方面,企业是否会因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行为选择等问题。兰日旭教授研究发现,西方股份制企业在近代已形成一个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制度保障机制,而近代中国企业则产生了一个与西方企业融资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融资组合方式,近代中西股份制融资方式的异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双方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

评议人高超群研究员认为经济学家关于企业融资行为的经典讨论可以纳入研究的理论背景中,另外需要考虑中西方比较的可比性问题。

下半场研讨由3118云顶集团瞿商教授主持。袁为鹏教授、林立强教授,严鹏教授、常明明教授、牛浩博士先后发表演讲。

袁为鹏教授以“国货运动与1920—30年代中国工业企业家的成长”为题,首先从企业家理论的发展演变、从资产阶级研究到企业家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学术史回顾,并分析了1920—1930年中国企业家崛起的原因,然后以近代中国新兴企业家代表——唐君远先生为个案,考察了国货运动背景下的近代中国企业发展与企业家成长历程。袁为鹏教授认为,国货运动对近代中国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具有深远影响,近代中国企业家在特殊成长环境熏陶下,形成较为独特的企业家精神,其中爱国主义精神实为其重要精神内核。

评议人兰日旭教授结合袁为鹏教授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近代中国特殊社会经济环境在企业家成长中的作用,并从研究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近代中国企业家成长网络与社会关系的构建等多个方面提出修改意见。

林立强教授以“在学术与商业之间——以西方企业史学家参与企业传记项目为中心的考察”为题,探究了早期西方企业史学家参与企业传记的渊源以及“后钱德勒时代”企业史学家参与企业传记项目的复兴。在此基础上,林立强教授深入分析了企业史学家参与企业传记项目的优劣势,认为参与企业传记编撰有助于企业史学家培养长期深入观察企业内部的能力,独立性应成为企业史学家拥有的最重要价值之一,企业史学家应开拓企业传记的新天地。

评议人李晓教授认为林立强教授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启发性。李晓教授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界定“西方企业史学家”中的“西方”概念;二是厘清企业传记与公司史两个概念的区别;三是探讨企业史研究成果对公司战略决策的借鉴价值问题;四是将《货殖列传》的相关内容与哈佛学派企业史学家的企业传记做比较分析。

严鹏教授以“演化经济学与企业史研究:能力、生命周期与文化”为题,从“演化经济学的亲历史传统”、“基于知识、学习与能力的企业观”、“生命周期与企业史的本体论”、“文化在企业历史中的重要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演化经济学与企业史的关系。

评议人陈国涛老师认为,严鹏教授采用了独特的演化经济学视角研究企业史,具有重要创新价值。关于生物学理论在企业史研究中的应用问题,陈国涛老师认为,拉马克主义较达尔文主义更合适应用于企业史研究。

常明明教授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企业重估财产调整资本研究”为题,从“重估财产调整资本政策的出台”、“重估财产的基本过程”、“重估财产调整资本中若干重要问题的处理”和“重估财产调整资本工作基本结束及成效”四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企业重估财产调整资本过程做了细致梳理。常明明教授认为,通过重估财产调整资本,政府不仅掌握了私营企业较为真实的经济面貌,还推动了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范化,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正常经营奠定了基础。

评议人赵学军研究员认为,常明明教授使用了丰富的一手史料,其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建议在该文基础上补充有关的学术理论。赵学军研究员提出三点问题:一是私营企业重估财产调整资本为何有政府参与;二是重估财产调整资本工作对私营工商业资本改造有何影响;三是对私营工商业资本改造是否是重估财产调整资本的工作初衷。

牛浩博士以“贴牌合作:民国阴丹士林布在华产销研究”为题,考察了民国时期德孚洋行与中国染织企业间的贴牌产销合作模式及成效。牛浩博士认为,近代中国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间的冲突与矛盾并未成为阻碍德孚洋行与中国染织企业合作的壁垒,双方间的优势互补与利益共享促成其实现合作共赢。

评议人林立强教授认为,牛浩博士的研究选题新颖、史料丰富。林立强教授结合该研究探讨了企业史研究应如何处理特殊性和一般性、研究范式的学科定位以及个案研究中的宏观视野等问题,建议尝试搜集补充德孚洋行的背景资料,并提升研究视野的高度和广度。

闭幕式由3118云顶集团经济史学系主任张连辉教授主持。张连辉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会表示感谢,认为各位专家学者分享的企业史研究经验与方法对企业史研究的持续深入大有裨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中的企业史研究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近些年来,团队成员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企业史叙述方式亟需与新的理论工具、新的方法体系相结合。企业史研究超越个体企业兴衰成败的叙述,深入揭示其背后制度变迁、观念演进与社会结构重塑的深层逻辑;在方法论上,也应突破传统史料梳理的局限,积极引入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工具,推动研究向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分析转型。本次学术研讨会,不仅是一场主题鲜明、论点精彩的学术讨论,更承载着经济史研究团队对于企业史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的期待,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学界企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次研讨会也是“全球视野中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思想与道路”青年创新团队成立以来举办的首次学术会议。会议筹备充分、组织有序,反响热烈。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小规模、深层次、高质量”的办会理念,依托学科优势,凝聚成员合力,助力团队成员在研究道路上不断成长与突破!

【团队简介】“全球视野中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思想与道路”青年创新团队由常明明教授、宋丽智教授、张连辉教授、陈国涛博士、牛浩博士、何国卿博士6位中青年教师组成,牛浩博士担任团队负责人。团队注重新领域开拓、新方法应用、新资料挖掘,旨在助推青年教师发展,力争3-5年打造成为理论经济学领域具有中南大特色的“雁阵式”青年创新团队。